发布时间:2019-09-08 点击量:4956
性侵犯与进化形成的防御方式
【进化心理学】[美国]戴维·巴斯
本小节将探讨男性的性侵犯行为和女性进化形成的防御手段。我们先讨论性骚扰现象,然后探讨男性是否已经进化出了所谓的“强奸适应器”,相关的争论非常多。最后,我们将探讨女性是否同时进化出了“反强奸的适应器”,并对相应的理论假设和研究证据进行剖析。
一、性骚扰
关于性接触的冲突不仅发生在约会场合和婚姻关系中,工作场所也时有发生。毕竟,人们经常在工作环境中寻找短期或长期伴侣。性骚扰的定义是指:“在工作场所中遭遇令人不悦的性关注或性指向”。它的形式有很多种,从情节轻微的举止(例如不怀好意的注视和言语挑逗)到情节严重的身体侵犯(例如触摸乳房、臀部甚至下体)。性骚扰是一种明显的两性冲突,也是因为男女两性进化心理的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大多数情况下,性骚扰的动机都是希望通过这种引诱而发生短期性关系。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性骚扰有时只是为了操练吸引异性的技巧,或是为了获取一段长期的配偶关系。性骚扰是男女两性进化形成的性策略的产物,这种观点已经被大量证据所证实,证据主要包括受害人的各种信息资料,比如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和外貌、受害者对骚扰者性请求的反应以及性骚扰的发生环境。
性骚扰的受害者通常是女性。有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伊利诺伊州人权组织在两年内接到的性骚扰控诉中,女性占了76例,而男性仅有5例。另一项对10644名联邦政府职员的调查显示,42%的女性经历过某种程度的性骚扰,而男性则仅有15%。在加拿大某省的性骚扰控诉中,有93例来自女性,而仅有2例来自男性。很显然,女性通常是性骚扰的受害者,而男性则是肇事者。不过,考虑到女性通常在性攻击和性侵害事件中体验到更多的痛苦,所以对于相同的性骚扰行为,女性会比男性产生更多的负面反应。
尽管每个女性都可能遭遇性骚扰,但是受害者更多地集中在年轻漂亮的单身女性群体。45岁以上的女性很少经历性骚扰。有研究表明,在性骚扰投诉中,72%的女性受害者处于20到35岁之间。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只占所有劳动人口的43%。相比之下,仅有5%的女性受害者超过45岁,而她们占到劳动人口的28%。
男女对性骚扰的反应也遵循进化心理学预测的逻辑。当男性和女性被问及如果一个异性同事向你提出性请求时,女性有63%觉得受到了侮辱,仅有少数人17%感到荣幸。但是男性的反应恰好相反:只有15% 的人觉得受到了侮辱,而67%的人感到荣幸。这些结果支持了策略冲突理论。
不过,女性在遭受性骚扰之后的沮丧程度,也与骚扰者的社会地位有一定关系。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109名女大学生对一组社会地位不同的陌生男子在她们多次拒绝之后还坚持要和她们约会而引起的不悦程度进行等级评分。在七点量表中,女大学生觉得最令人不悦的对象是建筑工人、垃圾工人、清洁工和加油站服务员,而最不受困扰的对象则是医学预科生、研究生和著名摇滚歌星。不过,骚扰者的社会地位和体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女性认为那些社会地位低、体力非常强壮的骚扰者最令人不悦。可见,当骚扰者和被骚扰者之间出现策略冲突时,被骚扰者的情绪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骚扰者的社会地位。
二、性侵犯
性侵犯是指男性试图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取性交机会的一种策略,尽管这种策略可能会招致报复,并损及男性的名誉。典型的性侵犯行为是,男性在没有征得女性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要求对方与自己发生亲密接触或者触摸女性的身体。在一项调查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女大学生根据从1(一点也不厌烦)到7(非常愤怒)的评分量表,对男性可能对她们做出的147种行为举止的厌恶程度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女性对性侵犯行为的平均评分高达6.5.男性的其它举动还包括语言侮辱和单纯的暴力侵犯,但女性对这些行为的厌恶程度都不及性侵犯。后来,这些结果得到了另一项荷兰研究的重复验证。由此可见,女性并不喜欢被迫的性行为,这与某些男人的看法完全相反。
但是,男性却截然不同。当男性受到女性的性侵犯时,他们并不觉得那么讨厌。与其他的消极行为相比,他们甚至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例如在同样的七点量表中,男性对来自女性的性侵犯行为的平均评分是3.02,仅仅是轻度的厌恶。少数男性还在问卷的空白处补充说,他们认为这种行为能唤起他们的性兴奋。对男性而言,女性的其他行为(例如出轨和家庭暴力)反而更令他们讨厌。男性对伴侣出轨和家庭暴力的平均评分分别为6.04和5.55,这远远高于性侵犯行为。
男女之间这种令人困惑的差异在于男性常常高估女性对性侵犯的接受程度。当研究者要求男性对性侵犯给女性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评分时,他们在七点量表上的评分仅为5.8,这明显低于女性自己的评分6.5.这样的两性差异和冲突是值得警惕的,因为这表明有些男性之所以容易发起性侵犯行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对女性的伤害有多大。
三、男性已经进化出了强奸适应器吗?
强奸是指通过暴力或者胁迫手段强行发生的性行为。这是进化心理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男性已经进化出了在特定情境下实施强奸的专门心理机制吗?或者,强奸只是其他进化机制的副产物?在举尾虫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雄性长有一种特定的夹钳,这种夹钳只在强奸雌性的时候才派上用场。当然,这并不适用于其他物种的择偶活动。在很多物种中,雄性通常要用赠送“彩礼”的方式才能引诱雌性交配。有证据表明,猩猩也具有一种特定的强奸策略,但是在灵长目动物当中这也只是个特例,因为倭黑猩猩和普通黑猩猩并不具备这种独特的强奸策略。下面这种将强奸视为进化适应器的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会青睐那些在特定环境下采取强奸策略的远古男性。该理论的支持者还提出了六种假设,他们认为男性至少拥有以下六种进化而来的专门的心理机制。
◆判断某个对象是否容易得手的评估机制(例如,处于战争期间的女性,或者处于非战争期间但是没有丈夫或亲属保护的女性,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对情境非常敏感的“开关”机制,它会激发那些没有性交机会的男性采取强奸手段(例如,无法通过常规的求偶途径获得配偶的男性)。
◆挑选生育力强的女性作为强奸对象。
◆强奸过程中射出的精子数量明显多于正常性活动中的数量。
◆暴力和女性的反抗,都能激发男性的性唤起。
◆在婚内强奸中可能存在精子竞争现象(例如,男性抓到或怀疑妻子出轨)。
相反,强奸的副产物理论认为,强奸并不是自然选择所设计好的,而是其他进化机制的副产物。男性的这些进化机制主要包括:渴望更多的性伴侣;希望无需任何投资就能和女性上床;对任何可能的性交机会都保持敏感;以及利用暴力来达到各种目的的通用策略。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解决这两种理论之争。强奸是战争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偷窃、抢劫、毁坏财物以及虐待战俘的现象也同样普遍。这些行为究竟是专门的适应器,还是其他机制的副产物呢?这方面还缺乏具体的研究。
强奸犯一般都会瞄准正值生育年龄的年轻女子。确实,约有70%的受害者的年龄在16至35岁之间。但是,这种现象——强奸犯往往针对年轻的育龄女子——尚不能作为支持或反驳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强奸理论的确切证据。毕竟,在常规的择偶背景下,男性也更加偏爱年轻的女性。这无需用专门的强奸适应器来予以解释。
四、强奸倾向的个体差异
每个男人的强奸倾向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男性设想如下情境:如果绝对不会被告发,你会不会强行和一个女人发生性行为?调查结果表明,有35%的男性不敢保证自己一定不会做。所幸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性发起强奸行为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这些数据应该引起重视,不过它们还是没有给强奸的适应器理论提供足够的证据。事实上,仅从研究结果的表面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男性都不是潜在的强奸犯。
01
强奸是某些男性的一种生活史策略
对一小部分男性而言,强奸可能是一种生活史策略。这些男性通常有心理变态的倾向、追求短期的择偶策略、缺乏同理心、“蛮横的男子气概”、对女性充满敌意。马拉莫斯认为,蛮横地男子气概使这些男性缺乏对受害者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从而未能抑制他们的性侵犯行为。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向男性呈现一系列描绘强奸的文字或者图片,同时测量被试的勃起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强奸犯都表现出强烈的性唤起,但是普通男性很少有这样的反应。很多强奸犯还具有其他一些共同特征,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更早,性经历更加丰富,更有可能参与抢劫和斗殴活动。这可能是强奸犯所特有的生活策略。上述研究结果均表明,有一小部分男性不仅容易犯下强奸罪行,而且还在实施一种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活动为典型内容的生活策略。
02
配偶剥夺假设
根据配偶剥夺假设,当男性觉得自己丧失了与女性性交的任何机会时,他将更有可能采取性侵犯策略。男性可能已经进化出了一种灵活的择偶策略:当他们未能通过常规方法来吸引女性作为配偶时,他们体验到一种被剥夺感,这种感觉会激发他们采取性侵犯策略,避免自己丧失所有的性交机会。
有一项研究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调查对象是156名平均年龄为20岁的异性恋男性。在这项研究中,性胁迫既包括暴力胁迫(例如“你是否曾使用某种程度的暴力手段强迫女性和你发生关系?”),也包括非暴力胁迫(例如“你是否曾以死缠烂打的方式迫使女性同意与你发生关系?”)。每个被试的择偶成功率都通过自我感知的择偶成功量表来加以测量,该量表包括“我喜欢的异性也喜欢我”;“我受到许多异性的赞美”;“曾有异性向我发出上床的邀请”;“很多异性都喜欢我”等条目。
但是,调查结果与配偶剥夺假设的预测并不一致。数据表明,在自我感知的择偶成功量表上得分较高的男性,他们在性侵犯指标上的得分也较高。此外,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水平评估较高的男性,往往比那些对自己未来收入水平评估较低的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暴力胁迫。总之,研究结果未能支持配偶剥夺假设。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男性的性胁迫策略和择偶成功率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但是相关性并不显著。还有一项研究发现,曾经犯下强奸罪行的男性,在其一生当中反而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性伴侣。
03
婚内强奸
大约有10%~26%的已婚女性曾经被丈夫强奸过。有人认为,这种强奸行为其实只是“精子竞争”适应器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精子竞争适应器,是指当男人发现或怀疑妻子出轨时,为了与另一个男人的精子产生竞争而采取的强奸行为(当然,男性自身意识不到这种进化形成的功能)。有两项研究表明,当男人发现或怀疑伴侣出轨时,他们确实更有可能采取各种性胁迫策略,其中就包括暴力胁迫。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伴侣的出轨线索将会增加男性采取性胁迫手段的几率。
然而,当男性怀疑伴侣出轨时,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会采取暴力手段。有一项研究表明,婚内强奸的施暴者在“心理变态”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这不仅证实强奸倾向存在个体差异,还证实强奸是一种生活史策略。另一项研究表明,只有那些认为自己的配偶价值高于或者等于伴侣的男性,当他们发现伴侣出轨时,才会采取性胁迫策略。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的配偶价值低于伴侣的男性当中,伴侣的出轨行为与他们的胁迫行为之间并没有相关性。总之,尽管婚内强奸的精子竞争假设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但是它也必须考虑个体差异、生活史策略(心理变态)以及配偶价值等其他变量的影响。
30多年前,唐纳德·西蒙斯曾经总结说:“我认为现有的数据还不足以得出强奸是男性进化而来的官能适应器这一结论”。时至今日,这个结论仍然有效。不过,大量证据表明,男性的强奸倾向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心理变态者倾向于剥削他人,这种生活史策略使他们更容易采取性胁迫策略,而且他们的目标不仅针对自己的伴侣(被怀疑出轨),也针对其他女性。
五、女性已经进化出了反强奸的适应器吗?
尽管关于强奸的争论都集中于探讨男性的动机,但是对强奸受害者的研究也很重要。关于受害者的心理,有一点是所有理论阵营都一致认同的:强奸是令人憎恶的行为,它通常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需要正式的理论来加以解释。不过,需要深究的却是,为什么强奸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创伤。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强奸造成的损失恰好与女性的择偶策略中的关键内容相冲突。比如女性可能会因为被强奸而怀孕,但是孩子的父亲却并不是她自己挑选的。此外,她们还可能受到责怪或惩罚,这不仅损及名誉,还会影响以后的婚嫁。如果她们已经结婚,还有可能受到丈夫的抛弃。被强奸的女性往往承受着心理上的各种折磨,比如耻辱、焦虑、恐惧、愤怒和沮丧,这些情绪十分常见。
如果说强奸行为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一直存在,而它带给女性的损失又是如此巨大,那么,假如自然选择没有在女性身上塑造出各种避免被强奸的防护机制,这将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必须注意,这与“男性是否已经进化出了强奸适应器”没有直接的关系。即使强奸只是男性心理机制的一种副产物,从理论上来讲,女性也可能已经进化出了反强奸的防御机制。尽管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查明真相,但是历史记载和人种志都强烈表明,强奸行为确实在各种文化、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发生。从马来西亚中部的赛迈人一直到博茨瓦纳的昆桑人,都有许多强奸事件的急在。在托马斯·格雷戈尔研究的亚马逊部落中,当地人甚至还有专门的词汇来区分强奸和轮奸。进化人类学家芭芭拉·斯莫斯对这些证据总结说:“男性对女性的暴力侵犯行为在各种社会中都十分普遍。跨文化的调查结果表明,鲜有暴力或者强奸现象的社会只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
所以,如果对人类历史中的女性而言,强奸一直都是潜在的危害,那么女性会进化出哪些防御机制来减少强奸的发生几率呢?研究者们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
◆寻求联盟,即为了寻求保护而和其他男性结成“特殊的友谊”。
◆择偶,即挑选那些人高马大的、社会威望高的男性作为配偶,这可以抑制其他男性强奸意图——“保镖假设”。
◆女性之间结成联盟,相互照应。
◆发展出特定的恐惧心理,帮助女性避开那些可能遭遇强奸的情境。
◆排卵期尽量不参加有危险的活动,以此降低遭受性侵害的几率,因为排卵期的女性最容易受孕。
◆强奸带来的心理创伤能够促使女性以后不被强奸。
尽管对这些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才刚刚展开,但它们的前景巨大。通常,没有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都会避免参加危险的活动,比如独自去酒吧或者走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特别是在排卵期。女性越是害怕遭受强奸,她们在行为上就会越谨慎,这两方面存在正相关。例如,尽量避免和不熟识的或者性欲高涨的男性单独相处,这种谨慎情绪能够降低强奸的发生概率。年轻女性通常比年长女性更害怕被强奸,相反,年长女性更担心自己被偷或被抢,这表明恐惧程度其实与强奸的发生概率具有一致性。不过,尽管已婚女性遭遇强奸的概率要低于单身女性,但是“保镖假设”仍然没有得到直接的证明。
麦基宾及其同事的研究显示,女性通常采用下面四种策略来避免强奸:
(1)远离陌生的男性或危险的男性(比如,对女性有暴力倾向的男人)。
(2)不要显得轻浮,让男性角色很容易上手。
(3)不要独自一人(比如,外出时尽量和熟识的人一起)。
(4)对周围的环境和情况保持警觉(比如,在停车场下车之前先看看四周)。
此外,麦基宾等人还发现,女性对自己的外貌评价越高,她们就越不会独自外出,对周围的情况也愈加警觉,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另一变量是感情状态,处于稳定感情状态中的女性也很少独自外出,而且比单身女性更可能避免表现得想要发生性关系。